刚看到新闻,两架俄军苏-33战斗机今年2月给战略轰炸机护航,结果在北约空域附近被挪威F-35拦截了。这事特别有象征意义——一种冷战末期诞生的经典舰载机,到了2025年还在撑场面,却明显力不从心。苏-33这飞机命运太曲折了。苏联当年倾注心血搞出来的航母利器,能折叠机翼、能短距起降,双发动机推力十足信达配资,本来指着它跟美国航母舰队掰手腕。结果1991年苏联没了信达配资,军费砍得七零八落信达配资,最终就造了二三十架。更惨的是,它配套的航母“库兹涅佐夫号”2018年进去大修,至今没出来,最近甚至传闻俄军不想再修了——这不就等于宣布苏-33彻底没了家?为什么俄罗斯后来宁愿用MiG-29K也不要它了?道理不复杂:苏-33太大、太贵、功能太单一。它空战性能不错,但对地攻击能力弱,维护成本又高。而MiG-29K虽然小一点,但多用途能力强,还能跟空军米格-29共用后勤系统。最关键的是——印度买了米格-29K,直接把生产线救活了,俄罗斯顺势跟进,苏-33就只能靠边站。但最有意思的转折来了:虽然苏-33在俄罗斯走向末路,却在中国获得了“重生”。当年中国买了乌克兰那艘“瓦良格”号航母(也就是后来的辽宁舰),急需舰载机。本来想直接引进苏-33,但俄罗斯不肯卖,怕技术外泄。结果中国转头从乌克兰弄到一架苏-33早期原型机,回去逆向工程,搞出了歼-15“飞鲨”。中国这步棋走得聪明。既省了巨额引进费用,又掌握了自主研发能力。如今歼-15不仅有了弹射型、电子战型,还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,整体性能早已青出于蓝。它成了中国航母战斗力的核心,天天在太平洋上练实战部署。回头看,苏-33就像个悲情英雄——生不逢时,被时代被预算被地缘政治联手拖垮。但它设计上的优点没被埋没,反而在另一个大国手里发扬光大。武器技术的命运,从来就不只关乎技术本身,背后都是国家战略和时代机遇的博弈。


杠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