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有了AI,已有一些教授因数年前的抄袭论文被“挖出”,从而被撤职追责。2022年8月,西部某高校教师许某于4年前发表的多篇论文,被AI检出存在内容剽窃等违规行为。该案例随后被教育部通报,许某也被撤销教授资格。同样,2025年3月,又有网友通过AI检索发现,某211大学副校长的论文90%为翻译抄袭国外文献,该副校长被学校依规依纪严肃处理。
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红盘策略,或许还将不断有教授学者倒在人工智能的查重检索之下。因为新一代深度学习检测系统不仅能识别文本语义、逻辑结构的相似性,还能追踪思想观点的重合性;加之千万级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接入,常规抄袭几乎无所遁形,这也是AI“学术挖坟”现象频现的原因:有人在网络上通过AI系统直接曝光学者的抄袭内容;有些所谓的“知识产权公司”以“论文抄袭”之名向高校教师致电施压。
AI的介入正系统冲击着学术领域:职称评审体系面临新的考验,某些科研机构的信任危机也日渐浮现,甚至可能进一步冲击整个学术生态。有大学教师在网上发文称,如今不少年轻学者做研究时已极度谨慎,引用有关内容必须反复核对来源;部分资深学者也忙于为过往作品“排雷”,生怕被AI揪出问题。
不可否认,AI检测的正面价值已显现:它能撕下一些学术不端者的“遮羞布”,让抄袭、剽窃的“文抄公”“学术骗子”无所遁形;此外,AI的介入还打破了学界长期存在的“门第壁垒”,使资深学者与年轻教师需在同一标准下接受检验,学术竞争也变得更为公平。
不过,用AI进行“学术挖坟”并非无往不胜。加拿大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,用AI做论文评委也存在解释失真、系统性偏见等缺陷。此外,随意曝光、施压与索偿会扰乱学者正常的科研节奏,更让技术异化为牟利工具,最终背离维护学术诚信的初衷。
当前,各地版权保护机构都在推动建立“版权集体管理”制度,力求在版权保护与学术交流间找到平衡;国外一些技术公司也在研发“版权预警系统”,为学术研究者等各类创作者提供实时检测与风险提醒。
AI的介入让整个学术系统重整行业秩序,当务之急是建立由行业权威机构主导的第三方AI检校系统,明确检测标准与边界,取代民间无序的“挖坟”行为。这既能确保检测的专业性与公正性红盘策略,避免因误判伤及合理借鉴,也能遏制恶意敲诈,为学者营造安心开展科研的环境。学术价值的生命力在于真实,AI的价值在于守护这份学术真实。“挖坟”之后,学术规范终究应让位于制度秩序,唯有如此,学术生态才能在技术赋能中真正行稳致远。
杠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